斑海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每年11月至12月斑海豹会在此时洄游至渤海辽东湾,进行栖息和繁殖活动;次年1月至3月斑海豹会在冰上产崽;3月至5月逐渐游出渤海,同时这段时间也是出现幼崽搁浅的频发时期。
2025年3月5日下午17点,鲅鱼圈区海洋与渔业局接到华能营口电厂报告,称其保安人员在海边巡逻时,发现岸边有斑海豹幼崽。我局接到报告后,立即联系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斑海豹救助中心,并组织人员驱车前往现场实施救助。
到达现场后,发现幼崽受伤,且周边并无成年海豹陪伴,长时间落单易面临被其他海洋生物攻击、食物短缺等危险,经过仔细观察与初步检查,确认幼崽体表有些许伤痕,但生命体征平稳。幼崽因紧张表现出不安,工作人员小心靠近,避免刺激到它。工作人员使用专业工具,轻轻将斑海豹幼崽转移至安全位置。为确保其舒适,铺垫了柔软材料,并维持合适温度和湿度。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动作轻柔、迅速,尽量减少对幼崽的应激反应,区海洋与渔业局会同华能营口电厂相关部门人员对斑海豹幼崽进行看管和保护。
2025年3月6日下午13:00,省斑海豹救助中心救助人员赶赴现场,在区海洋与渔业局和华能营口电厂相关部门人员的共同配合下,圆满完成了救援工作。
此次救助行动,展现了我局对海洋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和专业能力,成功保障了斑海豹幼崽的安全,也为公众树立了海洋生物保护的良好示范;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海洋生态保护的认知,激发大众参与保护海洋生物的热情,共同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斑海豹小科普:
学名:斑海豹,别名海狗、大齿海豹等,是海豹科海豹属的海洋哺乳动物,也是现存仅有的两种海豹属动物之一。
分布: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和亚洲东部海岸,中国的黄渤海海域是其生活的最南区域,也是中国发现的唯一能在该国水域内进行繁殖的鳍足类动物。
形态特征
体型:成体体长约为151-176厘米,体重约为65-115千克,整体呈纺锤形。
外貌:全身生有细密短毛,背部灰黑色、分布有不规则棕灰色或棕黑色斑点,腹面乳白色,斑点稀少。头部圆,眼大而圆,不具外耳廓,指(趾)间有蹼、形成鳍足。
生活习性
活动特点:游泳能力强,利用前肢划水、控制方向和制动,后肢推进,可下潜60-100米,每天潜水30-40次,持续20分钟,在冰(岸)上行动缓慢。
觅食行为:为广食性动物,主要以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为食,不同季节和海域的种群食物来源有差异。
发声行为:有庞大的水下发声库,发声类型包括敲门声、咆哮声、鼓点声、扫频声和啁啾声,用于不同社交目的。
洄游行为:在中国渤海海域,每年11月后自韩国白翎岛海域进入辽东湾繁殖场,翌年5月下旬游出渤海。
生长繁殖
性成熟:雌性个体一般3-4岁性成熟,雄性个体4-5岁性成熟。
繁殖期:通常在春季,亚洲水域种群繁殖期可能提前,最早1月就开始发情。全球有八个主要繁殖地,中国辽东湾是最南端的繁殖地。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中国设立了“斑海豹保护宣传日”,各级渔业渔政主管部门建立保护联合机制,加强栖息地保护,支持人工繁育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