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市域单元防控
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市域单元防控,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慧治理新模式,切实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智慧街面巡防
以“网格布警、屯警街面,动中备勤、等级响应,扁平指挥、快反高效,情报主导、科技支撑”为原则,以巡区划分为基础,以街面警务站、驻勤点、勤务车组建设为依托,以“智慧街面巡防”项目建设为支撑,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做到快速反应、高效应对,最大限度提升街面控制力、震慑力。
建设目标
以街面警务站、驻勤点、勤务车组建设为抓手,坚持风险导向、警情导巡、情报导控,坚持防处结合、人技结合、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推广应用各类前沿科技创新,充分利用数据融合共享,推动街面巡防智慧化建设、巡防力量多元化建设、出警查处精准化建设,实现街面巡防工作提档升级,最终形成一套具备“预测预警、精准防控、联动协同、可视指挥、智能管理、保障有力”的智慧街面巡防体系。
建设要求
建设完善省、市两级“智慧街面巡防治安管控信息系统”,强化前端感知信息智能化应用,实现“点对点、可视化”指挥调度和精准化布防、智能化查控,为街面巡防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依托街面警务站,整合巡警、特警、派出所民警、交警和辅警和有关行业、单位专兼职巡防队伍,围绕巡区划分、警力投向、巡控重点、战术组合、警力支援等加强警务协作,形成严密防范、协同作战强大合力。推进巡防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联勤联动,整合发动医院、学校、金融单位、商业综合体、物业小区等防范力量和社会力量开展联巡,提高社会面管事率、控制力和震慑力,构建“精准巡防、联动巡防”新格局。
1.通过电子地图综合展现视频监控、电子卡口、警车、移动单兵设备、警情、重点场所等各类信息资源;
2.监控街面重点目标、人员分流和警情等实时治安状况;
3.“点对点”“可视化”指挥调度街面巡防和处置工作;
4.实时快速展现前端感知的预警、报警等信息;
5.根据重点目标、人流监测和治安复杂情况等动态调整巡控方案及警力、勤务部署;
6.系统化考核评估街面巡防工作。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街面巡防业务数据模型建设;可以根据域内重点目标分布、人流密度变化、群体行为特征、群体情绪变化、警情、社情、巡防警力增减等若干因素,探索平台对辖区巡区巡防重点的智能调整提示、警情自动报告。区县级公安机关,单独建设区县级“智慧街面巡防治安管控信息系统”。
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探索设置实时实景视频地图指挥、无人机和巡逻机器人远程操作控制、单兵图情智能分析、出警规划路线匹配路网、联勤联防融合实战指挥等功能。
建设内容
按照“重点巡控、快速反应、先期处置、梯次增援”的原则,智慧街面巡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能够快速响应的正规化、专业化、信息化街面专兼职巡防力量;街面巡防智能化前端感知设备等装备建设。
1.街面专职巡防力量建设
(1)警力配备专业化。有效整合巡警、特警、派出所民警、交警和辅警等警力和有关行业、单位基层专兼职力量资源,组建街面专业巡防队伍,确保遇到警情和突发案(事)件时能够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到达、第一时间有效处置。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提升街面专职巡防队伍警力(含辅警)数量占比。街面专职巡逻主要工作时间应在街面开展动态巡逻,最大限度提高盘查率、管事率,提升震慑力和控制力。
(2)巡区设置网格化。推动街面巡防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综合考虑反恐重点目标、人流监测、警情分析、情报信息和参与巡防警力数量等要素,合理确定巡防重点区域、部位和时段等因素,将城区街面划分为若干巡区网格,建立“重点核心区域处置控制圈(1分钟反应)”、“人员密集场所处置控制圈(3分钟反应)”和“一般区域处置控制圈(5分钟反应)”,街面专职巡防力量在巡区网格内采取定点值守与流动巡查、徒步巡逻与驾车巡逻、实兵巡逻与视频巡逻等方式进行棋盘式布警、网格化巡逻。
(3)警务站设置科学化。围绕巡防重点区域、部位和时段,坚持以“点”牵“线”带“面”,突出党政机关、交通要道、案件高发区域、人员密集场所等,合理布警务综合服务站、综合治安岗亭、移动警务车组等方式,使之成为街面警力“屯兵点”、反恐处突“桥头堡”、服务群众“便利店”和警民共治“共同体”。警务综合服务站、综合治安岗亭、移动警务车组应纳入110接处警等公安指挥调度体系,实行24小时值班备勤,专兼职巡防力量分为若干班组,开展动态巡逻和处警。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工作需求,在警务站内部划分指挥调度、装备储存、群众接待、管理服务、生活休息、等功能区域。
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将公安网、互联网、数字无线通信、4G/5G无线图传、视频监控和视频指挥调度等警务系统接入警务站。
(4)综合保障系统化。积极推动党委政府将基础建设和装备购置、消耗、更新等经费,以及训练补贴、岗位津贴、伙食补助等,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相应增长机制,足额予以保障。
2.智慧街面巡防装备建设
分类明确街面警务综合服务站、综合治安岗亭、移动警务车组及巡防力量装备配备要求,配齐配强武器警械、自身防护、监测预警和通讯、防护等专业装备,保障智慧街面巡防工作有序开展。
(1)街面警务站装备配备。交通工具类:警用摩托车、电动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配备警车。警械装备类:盾牌、钢叉、阻车路障、停车示意牌等;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配备防毒面具、监控摄像机、安检设备等;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配备监控摄像机、警用无人机、巡逻机器人等科技设备和警犬,视情配备排爆、破拆、突击等特种装备。指挥通信类:指挥电台、对讲机等;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配备“双网”电脑、显示大屏及智能终端等;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配备显示屏、视频会议大屏等。便民设备:灭火器、地图、急救箱、雨伞、打气筒等,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设置户政、车驾管、出入境等便民服务自助设备。
(2)街面专职巡防力量装备配备。巡防警力配备带定位功能的移动警务终端、多功能腰带、对讲机、执法记录仪、手铐、催泪喷射器、强光手电、警棍、防割手套等装备,带队或值班民警应配备枪支。
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普及应用带卫星定位功能的智能化单兵设备,因地制宜推进4G/5G无线图像传输系统建设,实现一线街面巡防力量与各级巡逻勤务主管部门或指挥调度部门图像、语音等信息的双向实时传输。
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探索警务单兵智能化信息系统,在信息采集和实战勤务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警情推送、各类文本、声像、情绪信息实时传输共享,为街面巡防警力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撑;可以推进卫星通信指挥车辆配备,确保在极端环境下实现指挥通信的畅通、高效。
3.智能化前端感知设备建设
通过织密点位、共享数据,充分发挥视频监控、人脸识别、车辆卡口、电子信息采集等前端感知设备在街面巡防工作中的预警预防作用。
(1)视频监控建设。以优化布局、消除盲点、提高密度为原则,在“雪亮工程”建设基础上,搭建完善覆盖城市各道路路口、重点目标、制高点、地下通道等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网络。围绕监控盲区、警情高发区、背街小巷、散居楼等部位、场所,对视频监控探头进行升级更新,扩大覆盖范围。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市县两级公共部位视频监控资源的联网共享,整合社会面自建视频图像资源,通过部、省、市、县视频图像共享交换平台视频图像信息资源的交换,实现社会视频资源联网共享。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视频监控“高点、低点,静态、动态”多维建设,开展立体化视频监控体系建设。
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探索警用直升机、无人机空中视频巡逻。
(2)人脸识别、车辆卡口、电子信息采集设备建设。在交通要道、案件高发区域、人员密集场所、交通枢纽等重点部位和目标的合适位置布建,便于前端采集设备识别获取正确的电子信息。
有条件的地区要对原有的人脸识别、车辆卡口、电子信息采集设备进行补点、系统升级改造,实现城区重点部位、目标、道路全覆盖和数据共享。
基础较好的地区要利用智能化比对服务器运算,快速比对抓取的电子信息,结合虚实空间信息关联技术为重点人员画像,实现秒级响应报警。
信息化建设
1.统筹规划省级“智慧街面治安巡防管控信息系统”。作为上传下达的节点,与部级系统、市级系统互联互通,做好省域范围内街面巡防信息的汇聚上传和公安部指令的下达,全面掌控全省街面巡防工作态势,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开发情报信息模块、危爆物品自动感知比对报警模块,构建能直达一线的点对点、可视化的指挥系统。
2.规范建设市级“智慧街面治安巡防管控信息系统”。做好与公安警用地理信息系统、110接警平台、卫星定位系统、视频监控、人脸识别、车辆卡口、电子信息采集等巡防相关业务系统的联调对接。按行政区域、巡区管理、街面警务站点划分下放平台权限、合理调度资源、规划巡防任务,全面掌控全市巡防工作态势,做到精准掌控、主动防控,加大识疑查危力度,改变传统巡防靠人海战术的老做法以及“站桩式” “稻草人”的执勤方式。
机制保障
1.情报主导机制。对各类警情、社情开展综合研判和定量分析,对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活动规律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将警情及时推送到相应街面警务站和街面巡防力量,根据警情、社情变化同步调整警力部署,提高警力布置的科学性和街面巡防的精准度。
2.扁平指挥机制。按照“纵向减少指挥层级、横向扩大指挥范围”和“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要求,巡逻勤务主管部门或指挥调度部门要综合运用“智慧街面巡防治安管控信息系统”,实时掌握网格化警力巡防和动态部署情况,通过系统推送和对讲机人工直呼等方式,将指令精准推送到街面警力,直接调度街面巡防力量快速处置,实现扁平化指挥调度。
3.等级勤务机制。综合考虑治安状况、警情发案、重大活动和敏感节点等因素,对街面巡防勤务等级划分为“日常勤务、加强勤务、战时勤务”三个等级。治安形势相对平稳时,执行常态巡防勤务。警情高发、重大反恐维稳预警、重大活动、专项行动时,启动加强巡防勤务;市、县两级公安机关调派机关力量增援重点巡区,增加巡防警力和组次、扩大巡逻范围。警情异常高发、暴恐活动活跃、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全国性重大活动安保时,启动战时巡防勤务,最大限度地投入街面巡防力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街面巡防峰谷勤务,根据发案规律和重点部位、区域人流密集程度,通过数据业务模型计算、大数据情报分析研判,实时调整街面巡防力量投放,实现“猫鼠同步”。
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探索试行警用直升机、无人机空中巡逻,巡逻机器人路面巡逻等机制。
4.联勤联动机制。依托街面警务站,强化街面与社区、街面与企业单位巡防工作的有机衔接,推动各种巡防力量围绕快速响应、警力投向、重点巡防、战术组合、警力支援等方面,加强区域内警务协作,构建巡区信息共享、情报互通、联合研判、协同作战等制度。完善巡区与巡区、派出所与派出所之间的联动机制,落实特警、交警和机关警力与街面专职巡防力量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相互呼应、密切配合、有效防范、精确打击的工作机制。
5.勤务评估机制。坚持结果导向、问题导向,紧盯警情、案情、舆情等指标和社会各界反响,对勤务效果进行定时定量分析,查找防控短板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警力布局、优化警务模式、增强技术手段、完善应急准备,不断挤压违法犯罪的时间、空间,不断提升驾驭社会治安复杂局势的能力、水平,最大限度实现治安防控科学化、集约化、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