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对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加快港前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第7号)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12-20

【字号:

分享:

衣冠鹏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港前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经过我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认真调研并讨论,回复如下:

一、营口开发区物流贸易业现状

1、物流发展现况:

营口开发区现有物流贸易企业3000余家,物流企业约1600家,其中A级物流企业41家,其中5A级1家(红运物流集团),4A级20家,3A级8家,2A级10家,1A级2家。A级物流企业数量列全省区县级城市第一名。主要贸易产品粮食、化肥、矿产、钢材等货值落地超1100亿元。2021年我区物流贸易企业税收达15.7亿元,在全区占比达四分之一。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有浙江传化、浙江物产、吉林农投、天津嘉良等知名企业、上市公司。营口市四家获批的网络货运企业均在开发区(信风海运、中成智运、港通电商、永祥物流)。港融大数据、聚舱网、粮达网息等多个电子平台项目已正式上线运营。

2、开发区物流产业链情况

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营口港岸线码头已具备停靠20万吨超大货轮的能力,铁龙沙鲅铁路公司每年运载能力超过6600万吨,园区内道路、场站等设施为近万台集装箱车量日常运输、维修、停放。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决定了物流业的生产力水平。成熟的海铁联运运体系、营满欧大陆桥通道日渐成熟和辽鲁陆海货运大通道的开通,为港口物流产业提供了强大的运输保障,从而满足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物流企业主要为商贸行业和制造业提供货物运输和仓储服务。营口港作为南北海陆运输的重要接点,承载着北粮南运的责任,东三省的粮食、木材经营口港运往福建、广州等地,同样,南方的化肥、电子产品经营口港销往东三省。

3、营口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情况

2019年9月营口获批国家23个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是东北地区唯一入选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营口枢纽位于“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陆海衔接处,是我国跨区域内贸集装箱多式联运和北粮南运的核心组织枢纽,是中欧班列陆海联运无政府补贴运行的集结组织中心,是招商局集团整合辽宁港口资源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的创新举措和核心载体。营口枢纽建设对提升国际国内双循环效率、促进东北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枢纽总占地面积3.13平方公里,由海铁联运区和综合服务区构成。

海铁联运区位于营口港鲅鱼圈港区内,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距离综合服务区1.1公里。区域内铁路专用线无缝衔接沙鲅铁路,直接进入哈大铁路干线,便利联接沈海高速、哈大公路。主要提供海铁多式联运、保税监管、区域分拨、口岸服务、班列集结组织、冷链运输等物流服务功能。

综合物流服务区,位于区港口物流贸易园区内,占地面积1.13平方公里。区域内铁路专用线基础较好,辽东湾大街贯穿南北,北与华能电厂路相连,南临营口港一号门。主要提供区域分拨配送、公铁多式联运、大宗物资专业物流、绿色物流配套服务等功能。综合物流服务区主要为海铁联运区提供互补功能服务,实现双区分工协作、功能联合、资源共享。

二、物流企业经营状态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物流企业经营模式低端,新技术、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缺乏,与现代物流发展要求有很大差距,转型升级无招法。二是物流人员层次普遍较低,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寥寥无几,更别提物流贸易业高层次人才,物流贸易经营业主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引导、整合;三是国内外的经济下滑的形势,造成营口港港内、港外的企业经营困难。四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港前的承载区、承载能力有待提升。全区含港务集团少有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现有物流企业现代化程度较低。企业服务内容多数仍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上,很少有物流企业能够做到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物流的统筹策划和精细化组织与管理能力都明显不足,缺乏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如普洛斯、联邦、顺丰、京东等。

三、加快港前物流产业发展的措施

1、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物流成本,吸引企业落户。鲅鱼圈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沈大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发展区域,营口港作为东北地区重要出海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天然沃土。李强书记提出港产城融合发展,就是要利用好港口资源,以产兴城、以城育产、产城结合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补齐产业链短板发展物流业、保证货值落地。一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有效利用土地,加快土地整理,增加可利用净地,回收闲置土地,整合资源、培育、推动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通过方便快捷的物流产业吸引企业落户;二是用好“看得见的手”为企业减负增效,为全产业链企业节约流通成本,通过与港务局、省市税务局、海事局等协商,减少港杂费、税费比例等为企业发展助力,通过节约高效产业业态吸引货值落地,增加税收入库。

2、发展金融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助推企业发展。鲅鱼圈区全力发展港口经济,打造东北亚国际物流贸易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区共有金融、类金融机构118家,其中,金融机构26家(各银行营业网点共计102家);保险公司26家,代理保险机构40家;小额贷款公司13家,融资担保公司7家(含天顺担保公司),证券公司鲅鱼圈分公司3家,期货鲅鱼圈分公司1家,融资租赁公司1家,保理公司1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初具成效,构建物流+金融体系,条件成熟。政府应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一方面联系区内主要银行,一方面联系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有针对性的帮助企业对接企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同时,加大力度引进全产业链平台企业,大力推动平台企业开展预付账款融资、存货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等金融创新项目,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产业发展插上金融的翅膀,用金融产业配套吸引企业落户,确保落户企业在我区结算。

3、落实扶持政策,形成政策洼地。政府2019年第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营口华海国际物流大厦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兑现实施方案》,政策洼地已经形成,园区正全面开展营口华海国际物流大厦招商引资工作,落实大厦享受营口自贸区产业扶持政策,切实将大厦打造成总部经济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物流企业聚集平台、公共办公服务平台、大数据中心平台、人才培养及“双创”孵化基地平台,规范引领物流贸易行业发展,发展自贸区“飞地”,发挥洼地效应,汇聚产业企业,助推产业发展。

4、吸引行业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产业发展人才体系是最重要的保障,全面引入产业链各环节人才,破解企业用工难,助力企业发展。发挥汇仟支点智库项目优势,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和招才引智,搭建起人才、科技、产业、项目等要素融合发展;落实高管奖励政策,返还高管个税,利用政策优势助力企业吸引高端人才落户。

5、规范行业管理,促进健康发展。我区物流服务行业呈现高速发展势头,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满足商家多元化需求、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应统筹指导,加强物流行业规范管理,加强行政长效监管机制建设,职能部门应完善物流行业服务,共同制定加强对行业服务监管,打击违规、违法等经营乱象;同时,引导行业内企业规范自身经营活动,发挥行业工会、协会作用,规范经营秩序,促进企业信息交流和项目对接,规范行业发展。

6、加快港前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营口开发区“港-产-城”融合发展,拉动港前物流、贸易、金融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公路、铁路交通枢纽改造升级,提升产能,推动产业集聚,促进公路、铁路货运交通便利化,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拟投资200亿元,形成千亿级规模产业集群。建设疏港高速公路,同时围绕规划疏港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沙岗台公路港和鹊鸣湖公路港,围绕沙鲅铁路、长大铁路建设鞍钢范屯编组站枢纽、芦家屯编组站枢纽、铁龙编组站枢纽。    7、利用信息技术,打造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智慧物流园区。以政府建设为主,或委托相关企业进行建设。平台应结合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工程,有效整合各类物流信息资源,利用5G新技术,推动新基建建设,加强新兴信息技术与物流活动的深度融合。平台应设有信息展示中心和数据交换中心,与省际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并提供门户网站、信息发布、信息查询、数据交换四大业务功能。应通过信息服务平台,联接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物流设备供应商等各类物流企业,实现与枢纽建设中的信息化服务中心互通互联。应将平台建成集成化的物流信息展示查询平台和物流行业服务窗口,以及网上虚拟综合物流市场,做到物流行业在营口地区综合信息的全面覆盖,大幅提升我区物流行业影响力。

8、深化自贸区协同区工作,推广复制自贸区经验。通过不断深化同营口自贸片区协同发展模式,完善协同发展机制;认真学习自贸区先行先试并符合区情的优秀做法,充分利用“飞地政策”和自贸区外溢效应,加快推动我区与营口自贸区在注册审批、监管、财税分成、管理权限和统计口径等方面的全面协同发展,努力实现制度协同、政策延伸,推动省市改革创新经验落地。积极推动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与鲅鱼圈区协同发展,大力推进“营口片区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工作。经过园区多次与市自贸办、营口自贸片区沟通,在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园区顺利完成营口自贸片区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征求意见工作,目前正式实施意见已下发。下一步,园区将充分发挥自贸工作协调对接职能,结合港口型枢纽城市的建设对接并落实好营口自贸片区协同发展示范区后续建设工作。园区拟把华海国际物流大厦和金禾、汇金大厦作为协同发展启动区,充分落实其享受营口片区注册审批制度和产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自贸区“飞地”、“洼地”效应,助力物流产业发展。

营口港口金融创新试验区管理委员会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